如果古代人有做大数据的习惯,统计一下古往今来所有的攻城战利,怕是结果会惊掉许多人的下巴。
在蒙古人出现之前,别看勤劳的鲁班发明了那么多攻城守城的器械,但在那些城池失守原因中,被正面攻进城的连半数都不到。
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,都要归咎于守将贪功,出城与敌战斗时被对方趁势夺了城门。
老裴怎么没想到,仗都打到这份上了,这种好事居然还能落到他头上。
要知道,他开始只是想骗老卫追击,好堵在西面山脚出口揍他一顿来着。
这倒也不能怪韦仁基贪功,实在是老裴选的这撤退路线太绝了。从城头上看,根本就是一个狭长的黑胡同,兵书上打埋伏的典型案例。
所以他决定打个埋伏!
要伏击,就得堵住两头的缺口。
韦仁基自认既然东面来了援军,那敌人后路铁定是断了的。只要他这边堵住西头,老裴就跑不掉了。
这想法和打法,如果按照兵书所言,貌似是没错的。且很贴合老裴之前的想法。
但韦仁基求胜心切,都不等他这边围堵成功就先算计着杀敌。早早的倒把优势兵力派到了北面城墙上,居高临下的打靶。而他自己,只带了五百人就出了西门。
同样的战术,以多打少那叫埋伏。以少打多,只能算掩护。
大抵韦仁基同志没想过,他这一手在兵书上也有说法,叫以己之短攻敌之长。
先不说就这点儿人堵不堵得住北邙山与县城之间那宽达里许的范围,只说人家压根儿也没一条胡同走到黑呀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englengbb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