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最后一段时期的故事
-----正文-----
是岁,崔宁杀英乂,杨子琳攻西川,蜀中大乱。甫以其家避乱荆、楚,扁舟下峡,未维舟而江陵乱,乃溯沿湘流,游衡山,寓居耒阳。甫尝游岳庙,为暴水所阻,旬日不得食。
——《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·列传第一百四十》
杜甫靠船江边,凝望水面。
秋夜肃穆,江流湍急,卷起一轮明月高悬上空,冲刷下阵阵寒霜随晚风割面,引得杜甫猛咳了几声,再艰难坐起,有气无力地倚靠着船沿,他耷拉双眼,什么都看不真切,只觉得身前一片昏暗,点点明光若即若离,忽远忽近,似有人在耳旁低语,却听不清晰。
自多年丧乱以来,杜甫已是穷困潦倒,百病缠身,本想最后再回老家看看,却不料江水暴涨,只能停靠岸边,至今已多日没有进食。
或许自己命数已尽?
如此想着,杜甫竟然有一丝安心。
恍惚之中,杜甫仿佛看见一个孩童的身影站在船头。
耳边闪过一瞬呢喃。
“阿爸……”
杜甫惊醒,向前艰难匍匐了几步,颤声问道:“是……小娃吗?”
“嗯。”
杜甫伸出手,轻抚孩童脸颊,热泪盈眶。
“是阿爸不好,阿爸没用!害你饿死……”
“阿爸,没事……”
杜甫搂着孩童,良久,再而问道:“你是来接阿爸的吗?”
孩童反问:“阿爸,你要去哪?”
“回家。”
“我带你回家。”
说罢,孩童牵起杜甫的手,坠入江水,溯游而上,融入幻梦之中。
杜甫只觉一生经历从眼前飘过,如风萧瑟。
洞庭湖上,日月轮转,关山以北,烽火不休,白帝城外,长江滚滚,蜀中茅屋,落木萧萧,华州丧乱,三吏三别,长安十年,郁郁不得。
杜甫苦笑道:“我这辈子,过得不好。”
孩童轻声答道:“但阿爸,也看到了很多人过得更不好。”
杜甫悲悯道:“这世道,不好啊。”
“那,有好的时候吗?”
好的世道吗?
杜甫抬眼望去,仿佛若有光,他向前颤巍奔走了几步,看见了一白衣仙人的背影。
那仙人坐在浮云之间,昂头向着清风明月,他高举酒杯,一口饮尽,回头笑道:“子美啊,你也曾随我求仙问道,不如就此飞天而去?”
猝然之间,杜甫坐回了船头,只看见江上涌潮,天悬明月,天水之间,只有一个白衣仙人。
杜甫迷茫问道:“天?天上有什么?”
那白衣仙人灵动于湖面,手舞足蹈,说那九天之上,霓为衣裳,流云架马,虎鼓鸾车,仙人如麻,饮星河游太虚,抱明月枕烟霞,说到兴起时,江水和着声调涌出云雾,月照如华,飘然入仙境。
杜甫愣了许久,神游其中,感叹道:“那的确,很好啊。”
白衣仙人挥舞着衣袖,“随我而去?”
杜甫拘谨坐着,噤声许久,才缓缓说道:“我就……不去了吧。”
“怎么?”
“我,还想再看看。”
白衣仙人悬在空中,欣慰看着杜甫,开怀一笑。
“子美啊,说起来,我在天上还读过你写的诗,我还和人夸你呢。”
“是吗?”杜甫眼中闪出神色。
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……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……写得多好!子美啊,你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啊!”
杜甫羞赧一笑,说道:“我知道。”
“走了!”
那白衣仙人飞天而去,融入水色盈盈的月光中,留下了一个空落落的秋夜。
杜甫瞧了瞧江面,浪潮渐缓,便拥了些草垛,躺回船上,蜷缩着身子,沉沉睡去了。
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