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第二百二十章 象晋

热门小说推荐

史实

-----正文-----

卢象晋,字锡侯,一字晋侯,号鲁山。

其兄卢象昇抗清而殁,因杨嗣昌等人的阻挠,“暴尸七十日未殓”。

卢象晋于是上京城鸣冤,请朝廷抚恤。之后,“扶兄梓归”。

接着,卢象晋向明廷上书:“愿提戈死边塞、雪国愤,而完兄志。并请预徙子于边,以责后效。”

没料到,卢象晋要继承兄长遗志,报家国之仇的愿望遭到了崇祯帝的漠视,崇祯帝以为卢象晋是个疯狂之人,没有理会象晋的一片赤诚之心。

然而象晋的上书却受到朝臣的赞许,“义烈之声轰轰动朝宁”。

顺治二年(1945年)六月,在豫王多铎攻下南京以后,清廷以为天下大局已定,又颁布严厉的“剃发令”,汉人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”。

剃发与否,成为顺从或抗逆清政权的标志。尤其在南方各地,如苏州、常州、松江、嘉兴等地区,民众往往公推缙绅士大夫、下层官吏和知识分子为领导,进行以反剃发为号召的抗清斗争。

斗争失败后,领导者多以身殉。

卢象晋和多数汉人一样,誓不剃发。他认为,剃发就是蒙羞于祖宗,向“鞑子”顺服,丧失民族气节;况且,剃发后,“恐他日无以见兄地下”。

清兵向苏浙一带进军,乡亲父老不屈而死者甚众。

于是,卢象晋背负老母亲李太夫人逃匿深山而居,本欲苟且性命于乱世。不曾想,他的叔父卢国霖遭遇官司,仇家在诉词中牵连了他本人。

仇家向官府告发卢象晋对抗清廷拒不剃发之事。

顺治六年(1649年),卢象晋被郡守抓住,遭受残酷的廷仗之刑,然而他仍不屈服。

郡守不顾受刑后“血肉淋淋被地”的卢象晋,仍判其死刑,以促其剃发。

卢象晋视死如归,以兄弟勇而殉国的英雄精神激励自己,并对郡守厉声呵斥:“吾兄象昇赴国难,战死贾庄;吾弟象观起义死小湄。吾但恨不得死所耳。头可断,发不可削!”

此时,清廷江宁巡抚土国宝,原为卢象昇之部将,后来降清。

土国宝想设法救下卢象晋,“命剃发堂上,以活之”。便斥责郡守,认为死刑过重。结果“守乃缓象晋死”。

由于卢象晋拒不合作,郡守又不敢得罪土国宝,无奈之下,便写信让卢象晋母亲李太夫人来到狱中,希望她劝说卢象晋剃发归顺大清。

母子狱中相见,相拥一起,痛哭不已。

卢象晋因悲伤过度,“痛绝仆地”。此时,突然窜进来数十人,不由分说,把卢象晋强行捆绑,给他强制剃发。

被剃发后的卢象晋,在狱中度过了整整九个月。卢象晋回家后,与母亲又大哭一场。卢家原来是六口之家,如今仅仅母子俩存活于世(二哥卢象恒英年早逝,长兄卢象昇战殁于崇祯十一年冬,父亲也在这年春天病逝,小弟也在不久前战死)。

卢象晋万念俱灰,毅然割掉辫子,誓与满清政权不两立。

然后,他拜别老母,出家为僧。

后来,母亲李太夫人去世时,卢象晋回家探望,办完丧事,又穿戴僧衣离去。

卢象晋游走于各处山寺间,居无定所。

有时,卢象晋身临绝崖深壑,嚎啕大哭,昼夜不绝。绝大多数人看见,却不知是谁。偶有认识他的人,便说:“此卢三和尚也。”

许多年后,卢象晋忽然某日返回家乡宜兴,在其弟象观之子卢以尚家逗留,告诉族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,并指明所葬之处。

象晋还嘱咐族人不要用棺材而要用瓦缶盛放其尸首。

不久卢象晋逝去,终年73岁。

康熙时诗人、经学家刘青莲曾作《卢和尚传》,称“卢和尚从公(指卢象昇)志也”,所言不虚!

-----

卢家满门忠烈。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